去年博士答辩结束后、准备入职之前,我写了《北美博士的咨询申请之路》,一年以来断断续续收到不少朋友的邮件和反馈。一方面很开心能对大家申请工作有所帮助,另一方面其实有点心虚,毕竟当时还是一个还没入职的菜鸟,水平颇为有限。这周我就工作整整一年了,我也终于从一个没有任何咨询经验的菜鸟,变成了一个有一年咨询经验的菜鸟。
入职以来,有很多人在LinkedIn上联系我,但有时候工作太忙,没法一一回复。其实大家的问题都大同小异,都是希望更深入地了解一下生物医药咨询,以及这个career path适不适合自己。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是要居高临下地给什么建议,也不涉及面试技巧,只是单纯的记录一下入职一年的所思所想,描述一下what your life will be like as a life science consultant。我知道很多博士朋友纠结于要不要离开学术界进入咨询行业,如果有幸能给有需要的人一些借鉴和启发,何乐而不为。
每年的五月末是哥大的毕业典礼,去年这个时候哥大人山人海,绿树成荫,校园里到处是蓝色、白色的气球,和祝贺毕业生的标语。谁能想到一年后的今天,整个世界会因为一场疫情如此动荡。而今年的毕业生,也面临着史上最难就业季。很不幸,很多咨询公司也都开始暂缓面试流程,以及推迟新员工入职时间,但不幸中的万幸是,咨询是一个旱涝保收的行业,据我所知,依旧有很多open positions,而且没有任何公司的offer被取消。总的来说,相对其他行业,咨询行业受疫情冲击还算不太大。
下面我就先分三个方面讲讲what your life will be like as a life science consultant, 最后再谈一谈我对这份工作的看法和体会。再次申明,文章内容完全基于个人经历,没有真知只有拙见。
Part I. What will you work on?
Life science consulting的涵盖面其实非常之广,有一部分业务完全可以理解成general consulting for life science sector, 比如每个公司都需要考虑的人力、运营、战略等等,只不过客户变成了药企。但另一部分业务更专业化,需要更精细化的行业背景或科学知识,大的三个方面有: strategy,policy和litigation。
先说后两个,policy consulting的客户既可以是pharma或biotech companies,也可以是一些big organizations,比如EuropaBio,PhRMA等。生物医学行业对于各国政府医疗医保政策的变化需要保持高度敏感,所以经常需要聘请咨询公司研究各种政策的趋势,以及对整个产业带来的变化和挑战,最后的产出通常是以白皮书(white paper)的形式。Litigation consulting的客户主要是律所,律所代表药企打官司,然后需要请咨询公司提供医药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比如专利纠纷案件,到底该如何界定两个药物分子式足够相像或足够不同?某种生物试剂的新配方到底算是基于竞争对手产品的改良还是本公司的独家创新? 又比如层出不穷的药企并购案,都需要向相应的国家机关(例如美国的联邦贸易委员会,Federal Trade Commission)证明其不违反反垄断法,而咨询公司就需要帮助律所进行相关的经济分析,甚至出庭作证。在这个life science consulting 的niche里,很多咨询师都有法律或经济学背景。
最后是最常见的一类life science consulting分支——strategy,其客户一般都是pharma或biotech companies,业务涉及面非常广,可以说完全取决于客户需要我们在哪里,要求我们做什么。举个简单的例子,看哪个药物或疾病值得投资或继续研究下去,咨询师除了最基础的literature review,建模估算market size,还需要全方位的收集各类信息: standard of care是什么?上市的药物有哪些? 在研药物是什么进度?某个公司曾有一个类似的preclinical or clinical asset,为什么没有推进下去?这些公司年报里有没有任何蛛丝马迹提到对该药物或疾病的战略布局(他们准备花多少人力物力在推进这个项目launch这个药上)?如果继续研发这个pipeline,最后的产品定位是什么(一线、二线、三线,甚至是辅助疗法)?医生需要看到什么样的临床结果才会被考虑使用这个药物?保险公司乃至不同国家的医保体系又需要什么样的evidence才会报销这个药物?产品如何定价? 能占到多少市场份额?Projected revenue是多少?什么时候达到最高销售额?如果期间竞争对手的药或者仿制药进入市场,会带来多大的冲击又该如何应对?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需要采访医生,保险公司决策层,PBMs(Pharmacy Benefit Management),PAGs(Patient Advocay Group)等各类stakeholders,也可能还要听取其他专家同事的意见——尤其当你研究的是罕见病或孤儿药。我对这句话印象很深刻:What are rarer than rare diseases are rare disease experts。当然了,以上只是一个非常宽泛的例子,具体案例还要具体分析解决。
最后我想回答一个常常被问到的问题:为什么这些项目客户不自己做,而是请咨询公司?原因很多,其中一些和general consulting projects类似:不同部门之间有利益冲突或合作不来,得由第三方介入协调;需要有咨询公司来对一些可能失败的战略背锅;客户抽不出人手没有足够的capacity,或者有一些客户自己不想动手的dirty work,等等。但另外一些原因则是life science consulting独有的:医药行业有很高的专业壁垒,不仅是对行业以外的人,对行业以内的人也是——做医药销售和市场的未必懂药物机理;懂药物机理的科学家不一定了解临床研究和病人招募的流程;做临床研究的又不懂药物定价negotiation & rebates的策略,而药物定价过高则面临着被政府起诉的局面。拥有以上所有expertise的全才太少了,即使真的存在,估计也是忙得要死的C-level,没时间负责甚至是跟进每个pipeline。医药咨询公司不一定拥有什么都懂的全才,但一定拥有快速整合这些信息和资源的能力。可以说,医药咨询公司扮演了药企“外脑”(external brain)的角色:核心功能还是由内脑执行,但外脑的存在,能让内脑的效率进一步提升。
Part II. Who will you work with?
我不止一次被问到:生物医疗咨询是不是只招PhD?说实话,在进入这个行业之前,我也有这样的疑惑,但工作一年之后,细数一起工作过的同事们的学历,我可以非常肯定地说,a PhD degree is not necessary at all。我认识很多本科或硕士学历的同事,依旧做得非常出色。事实上,花费5-7年取得的博士学位,相较于5-7年的行业经验,明显后者的优势更大。从第一部分what will you work on也不难看出,除了literature review这一项,没有太多工作内容是读博时会接触到的,毕竟咨询到底是商业导向的行业。曾经还有人告诉我,因为想进life science consulting,所以准备去读个生物博士。真的大可不必。世界上只有一种人需要博士学位,那就是认为自己需要一个博士学位的人。绝多数人,真正的需求并不是博士学位,而是证明自己、一份好工作,或者reputation等等,以为有一个博士学位就能得到这些。可事实上,通往这些目标的道路千千万,但读博从来都不是那条捷径。人生苦短,放过自己。
虽然咨询行业以广招博士出名(尤其是生物医疗咨询),但其实博士依旧算少数。和我一起共事的同事,只有大约四分之一拥有博士学位。那么不得不提的一个问题就是,博士在这一行业的价值在哪里?
首先,虽然同事中博士比例不算高,但是药企客户中的博士比例,还是相当高的。每个项目最后交付的会议中,客户方必然是有几个博士在场的,一些专业方面的问题,有时候还真是只有博士能回答。咨询行业常被人诟病的一点是,不够了解行业,都是速成专家。咨询师的博士学位,多少能够让客户少些这方面的担心。
第二点,就是博士的critical thinking和专业素养。没有经过系统性科研训练的咨询师,也看得懂文献和临床数据,但未必能能read between the lines: 这篇文献能作为可靠的参考吗?其中的结论有没有夸大?结论和数据相不相符?数据的采集分析有没有猫腻?为什么没有使用业界常用的参数或动物模型?当不同的文献结论不一致的时候,哪个数据来源更可靠?如何在prevalence和incidence信息不足的情况下做出最合理的假设来推导epi models?临床试验的长短,到底是意味着meet endpoints with superior efficacy还是掩盖了long-term safety issues?当然了,很多情况下,项目的核心还是商业决策,博士对科学细节的深究很可能会导致一叶障目,还是需要多加权衡。
讲完了博士学位并非必需品,我还想稍微聊一聊项目经理和同事。一个咨询项目,一般都是一个项目经理带2-4名咨询师,项目长达几周、几个月到几年(一些药企争夺专利或病人因药物副作用起诉药企的litigation consulting projects甚至可以长达十年之久),但最常见的还是两到三个月。新入职的咨询师,最在意的往往是项目听起来是不是足够有趣。但很快,你就会发现,挑选项目的时候,最最最最重要的是和谁一起工作。刚入职的时候,只要足够有心,不管做哪种项目都可以学到非常多的东西。但是,如果能和优秀的项目经理和同事共事,你不仅可以学到更多,而且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思维。不过,新入职的咨询师一方面并不了解哪些项目经理算是优秀,另一方面也没有太大的权利选择项目。这种情况下, 最好的策略是先尽可能和不同的人合作,然而识别出哪些项目经理和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原则相合。这个鉴别和磨合的过程是相互的,在你和优秀或者合得来的项目经理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之后,他们拿到好的项目自然会优先考虑你。
我非常喜欢咨询项目的staffing模式,我认为这有两个极大的优势:第一,你没有固定的顶头上司也没有固定的同事,这意味着你的职业发展不会因为一个人的负面评价或者一个项目的不顺利而大幅受阻。尤其是life science consulting,一般咨询师都是同时做至少2到3个项目,所以你会同时和很多人一起合作,而你的表现也是由所有和你共事过的人衡量的。当然了,初级咨询师都会有一个personal development manager以及最高领导(partner or VP),但ta对你的考核也是基于和其他共事过的人对你的评价。第二,你每天都在和不同背景、文化、价值观的人共事,这对于习惯了单兵作战的科研工作者来说,绝对是一种全新且非常积极的体验。在做咨询之前,团队合作在我看来就是无穷无尽的会议以及没有任何实际产出的讨论,但在这份工作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和一群有极强work ethic的靠谱队友工作,是多么的幸运。
Who else will you work with? 当然是客户。在我看来,生物医药咨询和general management consulting有一点区别还挺明显的:那就是客户到底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时常听到general consultant抱怨客户自己其实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导致做调研得boil the ocean, ppt得一遍遍的返工,project scope被越画越大。但生物医药咨询里,绝大多数情况下客户非常清楚自己要什么,是要做pipeline assessment,产品上市计划,还是要给药物定价,分析market access,项目的成熟度相对而言要高很多,所以项目经理能够做到精准有效地分配时间和精力在解决已知问题上(这也是为什么life science consultants能够同时handle多个项目的原因),而general consulting,常常是先要花费大量精力去学习一个自己未必了解的行业,然后再反复和客户沟通找到正确的问题, 才能开始着手研究解决方案。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意味着general consulting会比life science consulting更有趣和富有挑战性。
有句老生常谈:咨询是people business,一个demanding client能够让咨询师生不如死。但说实话,工作一年以来,我还没遇到过特别demanding的客户。我仔细思考了一下,可能有三个原因:第一,我服务的基本都是长期和公司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客户,所以无论是对项目的预期还是日常沟通都不存在太大问题,推翻重来多次返工的情形极少发生。第二,项目经理的经验足够丰富。道理很简单,客户需要的是一个expert,而不仅仅是一个乙方来帮他们解决问题。懂得没客户多,是咨询师收获一个demanding client的最快方式。而懂得比客户多,也是获得客户信任和尊重的重要原因。第三,由于经过了严苛的博士生涯,我以及很多博士同事普遍对demanding的定义要高得多。哪个博士没有被导师苛责,被同行评审,被论文委员会审问过?相比之下,你会发现客户还是太客气了。
Part III. How is your life in general?
咨询这份工作最为人诟病的两点是poor work-life balance, 以及traveling too much。而life science consulting在这两点上有非常大的优势。
总的来讲,life science consulting的work-life balance还是很不错的,我在过去这一年,基本每天朝九晚五,周末从不加班。但这一方面取决于公司文化,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你对自己的要求——还是有一些同事秉承着精益求精地态度,天天无怨无悔地改deck改到半夜。
而life science consultants出差的次数,也是要远少于general consultants,出差主要集中在中期汇报、workshops,以及项目结束最终汇报的时候。医药咨询项目的性质决定了多数工作都是可以远程完成的。在COVID-19之前,我的出差频率基本是一个月一到两次而已。而这次疫情,还会进一步增加客户对远程协作的需求。
在COVID-19疫情之前,我的典型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早上9点到办公室,花十分钟和同事侃大山,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所有的工作基本就是在PowerPoint,Excel以及Outlook之间切换,中间穿插各种会议:internal team meetings,expert conference calls,client meetings, practice meetings,personal development meetings with the manager等等。 如果当天工作量不大,就和同事一起出去吃午饭,如果工作任务重,就快速在自己的桌子前解决,然后5点准时下班(不过必须承认,在纽约办公室里我属于早走的那一批人)。之后要么和同事或朋友出去小酌一杯,要么回家休息。虽然听上去朝九晚五,似乎是一份轻松的工作,但事实上,工作期间的8个小时里需要非常非常的高效和专注,没有任何摸鱼的时间——要不然,等待你的就是加班。毕竟,手头的项目基本都是一天一个deadline。
最后,从我个人角度总结一下这份工作最大的pros and cons。先说cons: little or no credits。咨询师的角色就是幕后军师,而刚入职的咨询师可以说是幕后的幕后军师。项目完成交接出去之后,就再也和你无关了(除非需要返工或补充)。Deck只限于公司内部流通,且你的名字不会出现在deck上,而你也不允许对外disclose客户及项目的具体内容。对于博士来说,就好比写的paper发不出来,发出来了又不挂自己名字,多少有点心酸。。。所以进入咨询行业,要有做幕后工作者的觉悟,如果观众注意到了你的存在,只有一种可能——剧目演砸了,需要你出来背锅了。
Pros: Amazing learning opportunities。 虽然只在咨询行业工作了短短的一年,但我学到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向项目经理学习如何管理团队和handle客户,向同事学习团队合作和思维模式,向客户学习他们积累了几十年的行业经验,向医生、保险公司、policy makers学习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咨询公司内部都有非常丰富的学习资源,简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能听上去有点老套,但咨询的确能让你快速全面地架构起整个行业的知识体系,并掌握很多可以受用终生的soft skills。
如今中美关系紧张,美国本土的局势也无比动荡,这届留美博士生有可能成为最后一批接受美国STEM科研训练的高等人才。但不管环境如何变化,重点还是要be adaptive and resilient——无论是考虑自己的life goal还是career path。希望这篇文章能对那些想要了解life science consulting的朋友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就先写到这里吧,hope you all stay healthy and safe!
YQ Chen in June 2020
相关阅读:
Pingback: 北美博士的咨询申请之路 | Yaqiong (Joan) Chen
非常宝贵的经验分享,十分感谢!
Like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