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cated vs. Civilized

这个周末看完了陈丹青去年出的新书《张岪与木心》。

世界上有两种好书,一种是叫你看完之后再无写作的欲望,比如托尔斯泰和马尔克斯的小说,另一种是让你合上书之后非常想写点什么,比如陈丹青的《张岪与木心》。我有时会仔细思忖到底小孩子几岁才应该被允许看大部头的世界名著,才应该去美术馆看拉斐尔、卡拉瓦乔、伦勃朗的传世名作,一定不能太早,太早了容易令人泄气,以后反而写不好800字命题作文,画不好静物素描。那么给小孩子看陈丹青的《张岪与木心》吧,可是若没见过名作和巨著的好,也难读懂陈丹青文字的好。还真是两难的选择。

在我看来,陈丹青的存在有非常特殊的意义。他是上一代知识分子的代表: civilized, but not educated。陈丹青在78年恢复高考,考入中央美院之前,只是个初中毕业生。要按文凭算,他大约在中国的知识分子里排不上号,说not educated,不为过。但之后游学纽约,再回清华任教,之后愤而辞职,如今写书做节目,他的水平在中国现存的知识分子里,算是最civilized的那一批。而他所推崇的木心,也是大学没读完就被开除学籍,整个壮年被文革耽误,五十多岁出了国,才不受干扰限制,正式开始心无旁骛地创作生涯。

有些评论家说陈丹青在《西藏组画》之后就江郎才尽,又说木心水平了了,不过靠着远遁海外的所谓世界主义博眼球。我不同意。艺术家只靠作品说话的时代早都过去了,在当今the life of an artist is part of his art。艺术不仅仅源于生活,艺术家的生活经历也是他的艺术作品的一部分。而他们所选择的生活、所坚持的理念,让我看到了一个人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教育——这种教育,已经在现在的中国销声匿迹很久了。

今年在国内呆了很久,才有机会深入了解一下这些年来国内教育的变化,不得不说现在的小孩太可怜。我的外甥女才上小学,已经戴上了700度的眼镜,每天要上钢琴课、游泳课、舞蹈课、绘画课。我的表妹刚开始上高中,每个月只有一个周末不上课,每天晚自习10点下课,到家后还要再学习到半夜12点以后。我本以为自己的童年已经足够辛苦,父母限制我看电视的时间,只能课外活动时翻学校的墙回家偷偷看港台版的《天龙八部》和《神雕侠侣》,哪料到现在的小孩连课外活动都被作业占据了。表妹可怜兮兮地问我,人为什么要念这么多书写这么多作业?我恍恍惚惚地说:为了上清华北大?可是,然后呢?

我和我的大学同学们已经从清华毕业整整8年了,却至今不敢直言全中国最好的教育给我们到底带来了什么,又带走了什么。我的确看到了一小撮成功的人,但我看到更多的是抑郁、焦虑、虚荣、迷茫。极度内卷的应试教育把我们的聪明才智都浪费掉了,然后极度缺失的心智教育又把我们变成了“空心人”。很遗憾,我们中的绝大多数只接受了education,却并没有被civilized。一个同为博士但患有严重抑郁的朋友困惑地问我:I feel too much education makes me less a human. Is that normal?

当下的教育是什么?教育又应该是什么?Education不是目的,Civilization才是。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我认为并不是那些擅长人生中一切考试,拿到最高学府最高文凭的人。而是像陈丹青木心那样的人,一生都能热忱地、真诚地、不懈地追寻自己认为值得追求的东西。陈丹青在书里谈到,木心文革期间遭受百般折磨,五十多岁才得以去美国留学。已知天命的年纪里,他在曼哈顿57街的艺术学生联盟学院的版画工作坊中,孜孜不倦地创作了逾百幅抽象版画,还被评为优秀学生。这才是教育的意义——即使是面对困苦和衰老,依然有自由的心灵和少年的心气,依然想为这个世界创造些什么。

YQCHEN in Oct 2020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