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Q84: 才没有什么平行世界

最近读完了1Q84第一部和第二部。阅读体验从愉悦到痛苦,从开头的引人入胜到最后的想努力挣脱。这是我看过村上春树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当我在谈跑步时我在谈什么》,我很喜欢他的文风,于是又找来他的1Q84看。这两本书的风格实在是天差地别,不过还是能感受到村上笔下那个很有风情的日本社会。

这本书里的各种隐喻非常吸引人,看了一些书评,大家的解读各不相同,正是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此我也来分享一下自己对这本书的解读。

首先我觉得村上设置一个与真实世界1984遥相呼应的平行世界1Q84非常聪明,令人咂舌的污秽和谋杀都发生在1Q84, 而真实世界的1984里更多的只是天吾和青豆的错过和遗憾。1Q84是一个荒诞的设定,于是此间发生的邪教、乱伦、谋杀、娈童也都蒙上一层荒诞的阴影。虽然读者明白作者依旧在影射现实,但这种双时空设定足以让读者生出“现实世界大约不会这么糟糕”的想法来,也算是来自作者的善意。我们不妨开个脑洞:假如书里没有1Q84,只有1984呢?其实主要的故事线依旧说得通,但整个故事就会残酷得多。

大家都在讨论《1Q84》里提及最多的两个隐喻“小小人”和“空气蛹”,但在我看来,最大的隐喻或许是:1Q84就是1984。并没有什么平行世界,只不过是1984的荒诞现实在1Q84里得到了荒诞地解释。人类太需要一个解释了,哪怕那个解释是make no sense。邪教组织“先驱”深田保强奸了自己的女儿深绘理以及其他幼女,在1Q84里被解释为perceiver和receiver的多义性交合,青豆甚至一度怀疑深田保只是和小女孩儿们所谓的“子体”或“影子”交合而已。但在1984没有小小人的现实世界中,这些行为该如何解释呢?或许现实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理想无法实现,而组织内部分裂,重压之下的深田保逐渐从偏执发展出了精神疾病,诱骗洗脑了自己的女儿(毕竟深绘理当时只是个心智不成熟的十岁小女孩儿),让她相信自己是perceiver,需要把自己的身体交出去。然后乱伦的刺激进一步加重了深田保的精神疾病,大脑不正常放电导致了他经常出现全身暂时瘫痪(在邪教组织中被称为“神级”),越来越频繁的间歇性瘫痪也完全符合精神疾病的发展趋势。

而深绘里在真实世界里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才不是1Q84里那个被赋予了崇高意义的perceiver,更可能是那种会出现在社会新闻里一个逃出邪教魔窟的受害者,一个不知道如何与人建立正常connection的小孩。深绘里是个善良的小孩,不擅长用语言安慰天吾,于是要么拉着他的手通过肢体接触安慰天吾,要么献出身体安慰天吾。她不正常的童年经历导致了她的心智和身体完全的剥离,对于一个什么也没有的孩子来说,帮助别人的唯一方式就是献出自己的身体,无论对方是自己的父亲,还是自己信任的天吾。真实世界好残忍,还是相信“先驱”里那套什么“小小人”什么“perceiver”的说法吧,深绘里也是这样将自己的经历合理化的。

而天吾和青豆,在1984的真实世界里,是两个过着平和人生的普通人,有着难以启齿的小癖好,也有着引以为豪的小成就。他们俩错过的爱情,很容易在读者心中产生共鸣。这两个普通人,在1Q84的荒诞世界里,一个成了连环杀手,另一个成了畅销书背后的写手,1Q84里的青豆愿意勇敢地为爱牺牲,1Q84里的天吾过着危机与刺激共存的生活。我猜,这两人在真实世界1984里,不管是有意还是下意识,都希望能搅动死水般一成不变生活。渴望改变,想要靠近。可惜这个想法,在真实世界里无法兑现,只能到荒诞里去追寻。

最后,还是要讲一讲我对“小小人”和“空气蛹”的理解。很多人认为“小小人”是指意识形态,甚至是“老大哥”的代名词。在我看来这个说法有道理,但并不准确。我认为“小小人”是人类对自身存在的思考,思考的过程里可能产生不同的意识形态,可能产生宗教信仰,也可能归于空虚。“小小人”,即人类对自身的思考,总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出现,数量不定,面孔不清。而“小小人”手中的丝线就好似人的思绪,最后的产物被叫做“空气蛹”,我看到这个词的第一感受就是“空虚”,不管是不是蛹,它首先是“空气”。不管人类对自己存在的思考得出何种结论,空虚是个逃不过的感受。生命有什么意义呢?不管运用何种逻辑赋予是什么价值,追问到底只有空虚。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都只是这个思考过程的中间产物,而不是最终产物。最终产物是什么呢?深绘里看着裂开的空气蛹,向里面看起,是她自己。我并不认为这就是最终产物,但我不否认这是一个合理的产物。深绘里以第三方的视角看着空气蛹里的自己,有点类似于人类从客观角度观察自我,算是对自身存在思考的高阶版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深绘里第一次看到“小小人”是从死去的瞎眼山羊的嘴里,而小说里“小小人”最后一次出现是从死去牛河的嘴里出来。对生存的定义必须以死亡为参照。深绘里通过瞎眼山羊的死亡第一次开始思考活着的意义,而牛河的死去进一步延伸了活着的意义:活着的意义并不在死去的那一刻就烟消云散,相反,空气蛹依旧被孕育着。

看小说的时候,起初有一点我不是很理解:为什么是深绘里的“母体”而不是“子体”出逃了?后来我逐渐意识到,小说中的“母体”和“子体”,很可能对应着弗洛伊德的“自我”和“超我”。所谓“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反映着儿童从中生长起来那个社会的道德要求和行为标准。而对于深绘里,她的子体,也就是“超我”遵守了成长环境对她的行为要求——留在“先驱”。而母体作为“自我”,出逃了。“超我”是道德化合理化的,但难以想象,1Q84里邪教秉承的道德和荒诞世界的逻辑会催生出什么样的“超我”呢?留在“先驱”内部的深绘里的“子体”,到底对这个邪教组织以及领袖深田保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我真是很好奇。

书中的一个小高潮是青豆刺杀领袖深田保,与此同时深绘里为天吾“驱邪”。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深绘里说这是“小小人”在搞鬼。与其说是天气反应了“小小人”的愤怒,更不如说是反应了这四个人在对自己自身存在的激烈反省。青豆第一次了解到天吾也对自己念念不忘,发现自己的存在与消亡都会是有价值的。领袖深田保用神秘主义rationalize自己对幼女的暴行,也承认了自己的存在只不过是被当做肉身神像而已。天吾对自身存在的思考导致了极度的焦虑与不安,而深绘里用所谓的“辟邪”安慰和开导了他,让他把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落实为对青豆深深的爱恋。而深绘里一直都坦然接受着自己存在的价值是“通道”和perceiver这一事实。

小说家不是解决问题的人,而是提出问题的人。村上很聪明,以既隐晦又直白的方式,质问了日本社会存在的种种怪象:邪教,歧视女性,家暴,婚外恋,娈童,谋杀,政府不作为,甚至出版业内的问题。但种种荒诞隐喻又很容易把读者领上一条猎奇之路,而忘记了看似荒诞的1Q84或许就是现实世界的1984。Anyway,村上依旧是个很有才华的作家。

YQ Chen in April 2020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