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9年小结

距离2020年只剩一周多一点了。我决定写个2019年终总结。人年纪大了,就容易不真诚,不仅是对别人不真诚,更可怕的是对自己也不真诚。这篇小结我一定要尽量真诚,以此纪念我颇为跌宕起伏的2019。


2019年年初的时候终于和导师说定了博士答辩的时间。那个时候过得可真不开心啊,一个人在校园里踱步,从alma mater顺时针绕到NWC楼,然后再到mudd,再到法学院,再绕回alma mater,路上看到的每个人都比我开心。“他们都有光明的未来,而我只有没写完的毕业论文。”这个念头出现的时候,总希望此时右手有一支香烟,左手有一杯劣质威士忌。谢天谢地,最后既没有染上烟瘾,也没有染上酒瘾,还要多亏我有一群同样苦逼的博士朋友,虽然大家科研做得都很艰辛,高压之下又是多病又是脱发,但依旧冰雪聪明,和他们聊天总有奇效;还有我那些没有读博的朋友们,虽然不能理解读博的艰辛,但每次交谈总能让我管中窥豹得以一瞥学术圈以外的世界,给了我走出象牙塔的勇气。


后来终于熬到了四月份答辩,期间导师万般阻挠,用尽了各种手段,在答辩前两周让我把一百多页的毕业论文扩写到三百多页,答辩当天当着一堆听众的面儿让我临时调换presentation的顺序,在examination的环节揪着一个错别字竭尽所能地贬低嘲讽,其中一个答辩委员会的教授最后非常费解地问我,你老板这是怎么了?是啊,到底是怎么了呢?为什么一个藤校教授的实验室里,有博士后抑郁自杀,有实验员被霸凌到辞职,有高年级博士生被逼到换实验室课题什么的都得从头再来,不管是博士还是博士后大多一呆七八年起步甚至于十几年,有学生读了十年的博士最后被一个硕士学位给打发了,还有发了CNS的学生也被告知你这水平还毕不了业再给我多干几年再说?What a pity. What a shame.


谢天谢地,博士答辩是否通过是由五个答辩委员会成员集体投票,少数服从多数,老板一人的票无足轻重。最后我成了这个实验室成立三十多年来唯二的六年以内毕业的学生。在我的defense party上,老板一脸惊讶地表示五十块钱能买这么多吃的吗?我才从实验室的同事口中得知,大家想给我办party,但老板只愿意报销五十块钱,最后他们自己出钱买了一大堆吃的喝的。五十块钱,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在老板心目中的地位其实还挺高的,毕竟他千万般不愿意,居然还出了五十块。之前实验室博士后自杀,我们为他办追悼会,老板一分钱都不愿意出,最后由还是由系里出钱。想当年博士一年级选实验室的时候,虽然有前辈告诉过我要小心,但当时年少轻狂:“我是去做学术的,又不是跟他学做人。“不过如今我也没什么好告诫学弟学妹的,因为学校已经不允许那个实验室再接收新的博士生了。


整个答辩以及之后的party我都异常平静,回到家后给父母打电话,很开心地说着,自己如何风轻云淡地应对了老板的一切卑劣手段,说着答辩委员会对我的科研成果评价很好,说着实验室的同事专门为我准备的香槟红酒蛋糕和一大堆吃的,可到最后忍不住大哭起来。说不难过绝对是骗人,一会儿想到之前朝夕相处的同事并没有熬过去,还有一群同事要继续在实验室里煎熬,一会儿又忍不住扪心自问为了一个博士学位真的应该付出这么多吗?不记得哭了多久,但第二天睡到中午才醒。站在Broadway和112街的岔路口,一切分明都和昨天一样。只不过这次我没有往上城的学校走,而是往下城走。花了一个半小时一直走到40街,站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看了一眼今后要入职的公司的大楼。这时才真切地意识到,六年的博士生涯终于落幕了。


五月参加了哥大的毕业典礼,站在low library前的广场上,人山人海,本科生和硕士生都穿着淡蓝色的毕业服,而博士的帽子,绶带和袖子上有黑色和深蓝的镶边。放眼望去,第一次真切地意识到博士是这熙熙攘攘的人群里的minority。


“ 黄色的树林里有两条岔开的路/可惜我不能在同一时间走两条路/我选择了少人行走的那条/这就造成了一切的差异。” 这首诗,在高中课本上读过,如今想起,感慨万千。


毕业典礼上,我对身边的一个读了八年才毕业的博士说:“从我读博第一天开始,我就在思考读博经历地这些艰辛到底值不值得,今天我都毕业了,却还没有得出结论。”他听了哈哈大笑:“有些苦难让你变得强大,有些苦难带给你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而读博是让你在反复的PTSD中变得强大。” 我这位强大的朋友,在毕业典礼结束的时候偷偷抹去了眼角的泪水,我会心一笑,还好,就算再强大,内心是还有柔软的地方。


六月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我对这份工作怀有非常深的感激之情,在我人生最低谷的时刻得到了肯定和鼓励,也是这个offer让我有勇气和老板去商议毕业事宜,算是往前推了我一把。进公司之前我对做生物医药咨询的种种顾虑,在开始工作后被一一打消。本来做好了面对高压高强度工作,办公室政治,demanding客户的准备,但在开始工作之后惊讶地发现象牙塔外的生活也未免太幸福了。只要保证效率,朝九晚五是常态,随时work from home,一个月也只是出差一两次而已,请假的话从没有被不批准的情况,更重要的是工作非常有趣(以后我要写篇文章单独展开讲一讲),公司里同事之前的气氛很好,manager也对员工的个人发展非常支持。比如我有次提到想要提高一下small talk的技能,我的manager立刻表示报销学费,推荐我去上Improv(即兴表演)的课程。说来好笑,博士期间没有假期,周末总是工作,科研不顺的时候被老板呵斥,虽然艰难,但自觉理所当然。如今迈出象牙塔,突然被这样professional和respectful的对待,才意识到之前的辛苦和不易,反而有种不是滋味的感觉,经常无法抑制地心情低落。后来和学心理的朋友聊起来,PTSD一般是事件发生后的3个月内开始,才意识到自己当时并没有预想的那样完全恢复。我真的非常感谢这群友善幽默、乐观豁达的同事,让我从科研领域转入咨询行业的过程,不可思议的顺利。


八月到十月份上了整整两个月的Improv,每周一晚上三小时的课程,十几个人在一个小教室里各种尬聊,尬游戏,尬表演。我作为唯一一个亚洲人且非母语的学员,绝对极大地贡献了这个小团体的diversity。Improv最核心一个概念是“yes and…” 简单的说就是剧情的发展要建立在你接受并认可scene partner给出的信息,然后在此之上继续延伸。对于博士来说,最核心的一个能力就是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我们太习惯于抓住漏洞并有效地攻击,这对于学术研究是必须的,但用在人际交往简直是灾难性的。如果不攻击,不批判,不争论,你还能把一段对话变得有意义且妙趣横生吗?我第一次发现,原来除了针锋相对,还有另一种更友好的碰撞思想的方式。我也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当你认真地回应对方给出的信息时,对话的flow会非常自然地变得有趣,你甚至不用刻意的去搞笑或者活跃气氛。除了学习到了交流技巧,我也收获了一群来自不同背景的朋友,有来自英国的演员,有创业公司的CTO,有护士,有老师,还有开面包店的comedian。虽然已经在纽约生活了六年,我还是由衷地感叹纽约这座城市永远都有新的一面值得探索,以及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有多有趣。


今年有很认真地想要谈恋爱,但说来惭愧,慧根太浅,水平太低,大约需要再去读个感情上的博士。有时候觉得我们这一代女性太不容易了,作为独生子女,小时候父母对女生的期待明明和男生无异,希望你和男生一样坚强独立,勇敢自主,好好读书,追求自己的梦想。可一旦她们到了25岁,父母又开始担心:不要太独立,不然男生觉得你不需要他;不要太要强,容易吓跑男生;你还是要再温柔一些啊,你的聪明还是收一收吧,你要不再认真学学做饭吧。对于男生来说,他们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是一致的,而女生小时候接受到的信息却要到达生育年龄之后反转,实在是令人苦恼。其实对女性的压迫其实也是对男性的压迫。当所有女性被迫要拥有同一种品质过同一种生活的时候,也意味着所有男性必须接受另一种单一的模式,于是所有不符合既定社会规范的人都要被边缘化被批判,所有符合既定社会规范的人需要往更加极端的单一模式发展以求获得相对意义上的优势。还是得感谢父母,虽然他们也很希望我的每一步都能和大多数人合拍,但从来没有强加他们的意志于我。


扯得有点远,话题还是往回收一收。上次滑雪的旅途中和朋友们谈到恋爱的种种困惑。我们这些高知女性都认为和伴侣之间精神层次的交流非常重要,但一个男性朋友表示,其实日常生活不就是吃吃喝喝看看综艺傻乐呵么,伴侣是个情绪稳定阳光积极的人就够了,精神层次的交流有的话更好,没有的话也完全可以由圈子里的其他朋友供给。我听了这句话觉得醍醐灌顶,倒不是因为完全同意他的观点,而是意识到manage expectation(管理期望值)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当你对ta的要求仅仅是情绪稳定阳光积极,那么一切其他的优点都是加分项;当你对ta的要求是一个份长长的清单甚至细致到ta要说什么话才能和你的心意,那么两人的相处就变成了一个持续扣分的过程,而ta的优点反而变成了理所当然的合格条件而已。成熟的感情需要双方都能够合理地manage expectation,或者至少愿意学习去manage expectation。希望新的一年能遇到吧。在我很真诚地分享完自己的感悟后,另一个朋友毫不留情地指出:“男生主要还是看脸吧。” 唉,真不知道该不该感到开心,为什么我的朋友比我还真诚。


最后决定列个今年读过的书单。今年读了几本颇有趣味的新书,也重读了好些旧书。尤其是在入职之前,难得有时间一口气通读一些大部头。从小到大,阅读带给我的乐趣永远是有增无减的,而且不同于以前,如今对于一些颇为潦草或偏激的书,也能读得兴致盎然。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

今年早些时候《切诺贝利》这部剧大火,看完电视剧之后我依旧意犹未尽,于是找来原著读。这真的是一本非常非常伟大的纪实文学。我向来对俄国文学青眼有加,一方面是因为小时候囫囵吞枣读过好些俄国作家写的经典名著,另一方面是因为看过不少苏联笑话。啊,苏联笑话真是超越时代、种族、国籍的人类文明遗产。这个伟大的民族历尽苦难,还能这么幽默,实在是令人肃然起敬。总而言之,这本书非常的震撼人心,人类在死亡和恐惧面前所迸发出的勇气令人动容。相比于好莱坞制作的电视剧,原著不像电视剧那样明显的偏向美国意识形态,提供了更中立的采访,和更深入的思考。强烈推荐。


《如父如子》《步履不停》

这两本书的作者都是,是枝裕和。相比于他的电影,我更喜欢他的小说,用日本人特有的克制讲述平淡无奇的故事。即使是读人物对白,也似乎能听到背景里夏日的蝉鸣,远处小孩子的嬉戏声,自行车辐条转动的声音。这份淡淡的哀愁令人倾心。


《骆驼祥子》

说来惭愧,这是我第一次读老舍的长篇小说。老舍文笔之精妙,立意之深远,实在是令人咋舌。这么说吧,骆驼祥子的稍加改编,完全可以是一部非常切合时代的小说:科研祥子,金融祥子,码农祥子,律所祥子,咨询祥子。。。万物皆可祥。。。不能再说了,再说就把朋友全都黑遍了。


《万寿寺》

王小波实在是个非常有趣的作家。虽然这篇小说不如《黄金时代》有名,但我认为这篇小说最能体现王小波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此书有个神奇之处,就是读完之后,你总觉得发生了什么,但又总不记得到底发生了什么。虽然同一个故事被反反复复的讲述,越来越虚妄,越来越离谱,但薛嵩和红线的感情反而越来越真实。另外,我实在是太喜欢这本书的结局了,无论是从结构还是从文字来说,都堪称神来之笔。“长安城里的一切都已经结束,一切都在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


《贾想:贾樟柯电影手记》

没想到贾樟柯文章写得这么好。看了他的文章再去看他的电影,打分的时候估计会多给一颗星。


《子不语》

打发时间的好读物,两三分钟看完一篇。虽然是本鬼故事集,但基本可以用来当笑话书看。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小时候上历史课,一个永恒的困扰是:为什么要学历史?大约是被历史教科书traumatize了,我不是特别喜欢看历史书。但这本书,以及另一本《万历十五年》,解答了我长久以来的困惑。以史为鉴,真的可以知兴替。推荐。


《Bad blood》《1Q84》《地下: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实录》

这三本书我愿意放在一起讲,因为本质上,它们探讨的都是同一件事:由封闭系统所产生的恶。《Bad blood》是关于硅谷一家臭名昭著的血液检测公司Theranos,讲述了一个蹩脚的谎言在封闭的系统里能发酵到何种程度,而创始人又如何自我催眠到完全和现实脱节,乃至于常识和道德观一起扭曲。这本书揭露了一家创业公司里一个稀烂的研发项目的始末,但又有多少实验室里发生着类似的稀烂科研项目?水太深了,不可说不可说。《1Q84》篇幅也太长了吧,然而就这么长,结尾居然还是开放式的,开放式也就罢了,那些坑要不要填一填啊?这就是我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感受。这本书里的隐喻太多了,读者也相应的有无数种解读。但最权威的解读,其实都在一本更早出版的书里——村上的唯一一本纪实文学作品《地下》。里面的几篇村上的访谈,非常精彩。思考之深刻,令人看了头疼,且疼且看,极为引人入胜。村上的态度其实挺明显的,那就是相对于人性之恶,他认为System(系统)之恶才是根本。甚至于他在《1Q84》里引入”小小人“的概念,把所有善恶的边界都模糊了,虽然他一再强调他的目的是构建一个”开放性的物语“,但这种模糊的观点和开放的结局,让我有种音乐戛然而止电视机突然被关掉的懵逼之感。


新的一年,希望自己能抽空多写点东西,并不为发表,甚至也不太在意有没有人读。只是想以锻炼身体的心态去去锻炼自己的大脑,系统性的思考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尤其在这个碎片化信息泛滥的时代。


好了,这就是我对过去一年的诚恳总结。2020年初回国过春节,非常期待。


后记:这篇文章是在刚喝了一杯酒微醺的状态下开始写的,写着写着酒醒了,就写不下去了。于是第二天又开始在微醺的状态下写。虽然我本就是个真诚的人,但不得不说,酒精让人更加真诚。

YQ Chen in December 2019

7 thoughts on “我的2019年小结

  1. 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可以看看自己想看的书,可以写自己的blog, 大概就是我期待里的自己那个样子。希望前辈phd之后的生活越来越好

    Like

  2. 作为一个第五年的做的不开心的想毕业但是又害怕毕业后找不到好工作的生物博士,感谢你的文章带给我的启发和鼓舞。

    Like

  3. 我phd读了快八年,今年终于毕业了。我老板正好相反,几乎完全不管不问不帮忙,但是最后对我的写作百般刁难。系主任在我committee里,跟我说他可以干涉,但我太老实,还是觉得忍一忍吧。虽然读这么久我自己也有责任,但和我一个同期毕业的美国学姐(9年毕业。。。)跟我说他上一任毕业的学生是在2009年了。。。毕业后没有方向,非常感谢分享这些经历以及转咨询的经验!对我很有帮助!

    Like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